尋根之旅,讓我們一起了解太阳集团app首页口腔醫學教育創始人呂培锟教授的事迹吧~
呂培锟
呂培锟教授,浙江餘姚人,生于1926年6月。呂培锟教授是太阳集团1088vip創始人與開拓者,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學家,因病于2018年4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2歲。呂培锟教授1951年畢業于成都華西協合大學口腔醫學系(7年制),并獲美國紐約州大學D.D.S.(牙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參加西南抗美援朝手術隊,1952年回到華西醫科大學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1978年受國務院指派,呂培锟教授從華西醫科大學調入太阳集团app首页負責創建口腔醫學系,任口腔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華僑醫院主任醫師。
呂培锟教授畢生緻力于口腔醫學
的教育與發展,主要研究領域是先天性唇腭裂。呂教授是當時國内14種口腔專業雜志的特邀編委,廣東省口腔醫學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牙學院院士(FICD),金鑰匙獎獲得者,國際牙醫研究會會員(FIAOMS),國際口腔颌面外科雜志中國(唯一)編委,美國貝勒大學訪問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獲香港特别行醫執照)。
青春報國,傳承紅色血脈
1950年朝鮮戰争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揭開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序幕。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戰士英勇作戰,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傷亡,傷員多是創傷、燒傷(尤以頭、颌面部),亟需專業醫生。
1951年,中央軍委下令給西南軍區,立即組建西南援朝醫療隊,由華西口腔颌面外科知名專家宋儒耀教授領隊,負責選拔隊員。由鄧顯昭、王翰章、呂培锟、侯競存、曹振家、彭學清、楊澤君、張連俊、吳銀铨組成的西南援朝醫療隊奔赴朝鮮。
前排右2為呂培锟
1952年,呂培锟教授作為西南援朝醫療隊一員,完成了曆史賦予他們的艱巨使命,帶着由傷病員們簽滿名字的國旗歸來。在複雜艱難戰爭環境下,與隊員夜以繼日地開展救治工作,共救治1000餘名颌面部創傷及燒傷傷員,被國家授予集體軍功榮譽,用自己的青春在抗美援朝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榮譽
為醫者兢兢業業,妙手仁心
五十年代,呂培锟教授下放到西昌,公社中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是牙疼病,然而農村沒有電阻礙了治療的開展,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冥思苦想,創造性地将自行車改裝成人工牙鑽,奇思妙想的“土法創新”很快在各地醫療點引起轟動,被大力推廣。
工作照
為師者以身立教,桃李遍地
1978年受國務院指派,呂培锟教授調入太阳集团app首页創建口腔醫學系。建系之初,艱苦卓絕,行政、教學、科研都系于呂培锟教授一肩。雖如此,呂培锟教授始終以學生為本,精心備課。其課程幽默風趣、深入淺出,隻寥寥幾筆,一幅精妙生動的解剖圖就閃現在黑闆上。呂培锟教授常用美學和藝術理論設計術後效果,盡力減輕病人痛苦。呂培锟教授讓學生們意識到,口腔醫學不僅是32顆牙齒的健康,更是一種美和藝術。多年育人,桃李遍地,衆多學生也帶着他為病人服務的熱誠和藝術生動的風格走向了世界!
1978級畢業宴
為學艱苦奮鬥,一絲不苟
百餘年來,唇腭裂病人即使手術也不能使其正常說話的問題,像一座大山橫亘在全世界口腔醫學界面前,無人能攀越。呂培锟教授把病人的痛苦看在眼裡,立志攻克難關。從五十年代起,在沒有資金、沒有設備、缺乏标本的情況下,在白天承擔各類工作、手術、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呂培锟教授單槍匹馬,踽踽獨行。數萬個寂靜的深夜裡,他寫出了上百萬字的中英文工作筆記,繪制了上萬張不同部位精美的颌面彩色解剖圖,不斷嘗試、推翻、重來,甚至一度累倒,不得不住院治療。三十年的苦心鑽研終獲回報!呂培锟教授最終發明了短蒂燕尾瓣術式,自此,不同年齡段的唇腭裂病人術後可以完全恢複語音功能,成為世界第一人!
呂培锟教授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
為人一片冰心,山高水長
短蒂燕尾瓣術式相關論文于1987年在美國口腔颌面外科雜志上公開發表後,國際口腔醫學界立刻刮起“呂氏旋風”。日、美、英、德、意、加等國專家學者紛至沓來,或來函索取單行本。面對日、英、意等國的高薪聘請,和美國以正教授與行醫執照相聘的優厚條件,呂培锟教授隻說:“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 他把這艱辛得來的成就留在了中國!他的一生,從未為名利相争,沒有豪言壯語,隻有對外科醫生責任的堅守和對醫學事業的熱情奉獻。
呂培锟教授成就卓著,桃李滿天下,以嚴謹的治學、科學的态度和獨到的思維觀點赢得口腔醫學界充分肯定,為我國口腔醫學建設與發展、為暨南口腔醫學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圖文/黃仁龍
編輯/王雨
初審/王雨
複審/王海蘭
終審/昌偉 黃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