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試行)——口腔醫學專業
3、本科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畢業生的質量是衡量任何醫學院校教育質量的最終标準。口腔醫學畢業生作為未來的口腔醫學從業人員,能否在日新月異的醫學進步環境中保持其口腔醫學業務水平的持續更新,取決于口腔醫學畢業生在校期間是否掌握了科學的方法、是否獲得了終身學習的能力。口腔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未來的口腔醫生,學生畢業時能夠在上級醫師的指導與監督下,從事安全有效的口腔醫療實踐;具有終生學習和進一步深造的紮實基礎;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3.1 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
(1) 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忠于人民,願為祖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2) 關愛病人,将預防疾病、驅除病痛作為自己的終身責任,将維護民衆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3) 具有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交流、溝通的意識,使他們充分參與和配合診治計劃。
(4) 在職業活動中堅持原則,樹立成本效益觀念,使促進健康、防治疾病的工作成本低、效果好,發揮可用衛生資源的最大效益。
(5) 樹立終身學習觀念,認識到持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斷追求卓越。
(6) 尊重每一個人,尊重個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價值。
(7) 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對于自己不能勝任和安全處理的醫療問題,主動尋求其他醫師的幫助。
(8) 具有創新意識,為新知識的産生、新技能的發現做出貢獻。
(9) 尊重同事和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10) 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病人和自身的權益。
(11) 在應用各種可能的技術去追求準确的診斷或改變疾病的進程時,應考慮到病人及其家屬的利益。
(12) 具有分析批判精神,具有科學态度。
3.2 知識目标
(1) 掌握與口腔醫學相關的自然科學、生物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基礎知識和科學方法,并能用于指導未來的學習和醫學實踐。
(2) 能夠概述生命各階段的人體的正常結構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狀态;在此基礎上,能夠說明生命各階段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及行為心理因素對疾病形成與發展的影響,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能夠說明生命各階段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基本原則;能夠說明基本的藥理知識及主要的口腔常用藥物的臨床合理用藥原則;能夠了解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和篩查的基本原則;能夠說明臨床流行病學的有關知識與方法,理解科學實驗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夠了解中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辨證施治原則及其在口腔醫學中的應用;能夠說明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基本規律,了解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
(3) 能夠概述口腔基礎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口腔颌面部疾病發生的基本知識。
(4) 能夠概述口腔臨床醫學的各種理論和口腔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了解其診治原則,包括牙體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兒童口腔疾病、牙列缺失與缺損、牙颌面畸形、腫瘤、外傷、感染及顱颌面發育異常等。
3.3 醫學技能目标
(1) 全面、系統、規範、正确地采集全身病史的能力。
(2) 系統、規範地進行體格檢查和專科檢查的能力,規範書寫病曆的能力。
(3) 較強的臨床思維和表達能力,并學會運用循證醫學的原理進行醫學臨床實踐,完善診治方法。
(4) 内科、外科、婦産科、兒科等常見病、多發病的一般診斷能力;一般急症的診斷、簡單處理能力;臨床常見疾病的輔助檢查方法和主要結果判斷能力。
(5) 具有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和與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交流溝通的能力。
(6) 結合臨床實際,能夠獨立利用圖書館和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能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
(7) 能夠對病人和公衆進行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
(8) 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4 口腔醫學技能目标
(1) 口腔專業應具備的基本技能
①病曆書寫與分析:包括問診、病史采集、正确選擇輔助檢查方法和診斷、鑒别診斷與治療原則等。
②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無菌操作、齲洞充填術或開髓術、潔刮治術、傳導麻醉和牙列印模制取等。
③輔助檢查結果判讀:牙髓活力測定結果、X線片和檢驗結果閱讀等。
(2) 口腔專業技能和臨床思辨能力
①常見病症的診斷、鑒别診斷及治療原則:包括齲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炎、常見口腔黏膜病、牙外傷、智牙冠周炎、下颌骨骨髓炎及牙列缺損、缺失、颌面部外傷等。
②其他:包括拔牙适應證和禁忌證、乳牙替換的年齡和順序、“牙痛”的鑒别診斷等。
文/謝思明
編輯/王天奧
初審/王雨
複審/王海蘭
終審/昌偉 黃躍